之前“不经意”开通免密支付,特别是老年人,根本不知道哪一步给订阅了各种会员,悄咪咪的被扣费甚至被诈骗。
针对这个问题,前两天,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向支付服务主体、广大用户发出倡议:支付服务主体应进一步加强“免密支付”业务安全管理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其中,特别强调杜绝默认开通行为,充分保证用户开通“免密支付”业务的选择权和知情权。
虽然目前的倡议还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法律强制力,但它清晰地指明了行业的规范方向,也为追责提供了重要依据。
虽然,免密支付有时确实很方便,它就像给钱包上了一道“自动门”,点一下就完成小额支付。
可但是,各大平台绞尽脑汁、甚至偷偷摸摸地给开通,就有些过分了。
很多平台在开通时,会用“一秒勾选,一步开通”的便利设计,甚至让人都还没注意到就点了“确认”。
而关闭入口却隐藏得极深,可能需要“五步跳转,多次确认”。
这种利用设计心理学引导用户的做法,目的就是“开容易,关困难”。
很烦人。
当然,他们给开免密支付最重要的原因,不是为了方便,而是商业利益的“阳谋”——提升业绩、绑定用户。
▷ 提升支付成功率。对平台来说,支付流程每多一步,用户就可能因为麻烦、忘记密码等原因放弃支付。
免密支付消除了这“最后一步的摩擦”,让交易变得“无感”,下单和付款几乎同步完成,平台的成交额自然水涨船高。
▷ 增加用户粘性。极致的便捷很容易会让人产生依赖。当人们习惯了某个App的“丝滑”支付体验,切换到其他需要输密码的平台时,就会觉得“卡顿”,从而更忠诚于当前平台。
商家/平台追求这些也说得过去,但部分平台有意无意地模糊了便捷与风险的边界,就说不过去了。
所以,此次的“倡议”,可能会让“默认开通”担责了!
以前,很多人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开通了免密支付。那么,如果平台继续“顶风作案”,默认勾选,需要承担责任吗?
答案是:必须的!
因为,倡议白纸黑字要求 “杜绝默认开通” 。如果哪个平台还敢这么干,就是明目张胆地违反行业规范,会被同行唾弃,也会被监管盯上。
未经用户明确同意就开通,直接侵犯了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。根据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,经营者有义务用显著方式告知并征得你的同意。
同时,倡议要求平台必须提供“被盗全赔”的保障。
如果因为平台默认开通、且风控不力导致你的账户被盗刷,平台必须承担赔偿责任,别想甩锅!
所以,这次的倡议是给平台戴上了“紧箍咒”。平台不能再把“便捷”建立在牺牲用户“安全”和“权利”的基础之上。
不过,在平台完全规范之前,我们自己要掌握主动权。不放心的,可以花一分钟,跟着以下步骤检查一下你的手机:
微信:打开【我】-【服务】-【钱包】-【支付设置】-【自动续费/免密支付】,在这里可以看到所有已授权的商家,那些不常用的果断取消。
支付宝:打开【我的】-【设置】-【支付设置】-【免密支付/自动扣款】,同样,检查列表并管理。
另外,可以开启“消息提醒”,开通账户的每一笔交易提醒(短信或App推送),让自己成为资金流动的“第一知情人”,一旦发现异常,立刻行动。
特别提醒:一定要帮家里的长辈检查一下。他们往往对手机操作不熟悉,更容易在无意中开通此类服务,成为营销陷阱的目标。
(暖阳家老人就被某视频平台跳转过来的链接开通了什么功能,每月扣除99远,老人完全不知情,堪比诈骗)
------
便捷,不应以安全为代价。
技术应该让生活更美好,而不是更焦虑。支付清算协会的这次倡议,是一次及时的“纠偏”。
希望各平台能当回事,别寒了用户的心,一次次伤害之后,冷了的心就很难再回到信任了。
Copyright (C) 1999-20120 关于我们 www.ahcar.com, All Rights Reserved
版权所有 环球快报网 | 京ICP备2022018928号-24联系我们:315 541 185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