纵使“高估值”与“低估值”的走势悖论早已尽人皆知,但机构投资人厚此薄彼的情绪和爱憎多空的“仓位”,还是将这一割裂与分化演绎到了极致。
一边是涨跌20%的创业板,一边是周期股压舱底的主板,在8月24日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后,市场本就不多的存量博弈资金再次向高估值的创业板倾斜,后者的成交量也连续多日超越上证指数。
面对赚钱的跷跷板效应,即便是风格再稳健的机构投资人,也难以承受排名的压力和左侧交易的煎熬——增配高估值兼高弹性的成长股,砍掉低估值却反弹无力的周期股。
极端行情下,基金经理的“仓位”艺术和操盘风格也格外鲜明。财联社记者调查发现,有公募基金近日将持仓的银行股砍掉,一股不剩;也有坚持“左侧交易”的私募老总,越跌越买“等风来”。
排名压力,银行股被砍“一股不剩”
9月16日,经历连续两个月持续阴跌后,以银行股、煤炭股为代表的周期股绝地反击,位居当日涨幅榜前列。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今年以来涨幅居前的医疗、酿酒股位居跌幅榜前列。
自今年7月以来,市场一直在争论风格何时切换?如何切换?不过,低估值的每一波看似波澜壮阔的上涨,都会被随后沉重的抛压所扼杀。而高估值则在每一次声色俱厉的急跌后,迅速收回复地。
“风格切换喊得久了,就跟狼来了一样,市场上已经没有多少人再傻傻地抱着价值股等风来了,聪明的人都在择机调仓到成长股上。”对此,基金经理赵赞(化名)私下对财联社记者说。
赵赞所在的公募基金在业内排名靠前,他和这家公司的投资风格一直以稳健著称。今年年初,他发行了一只以主投价值股的基金产品,募资15亿元,由于重仓股以银行、地产为主,其业绩排名始终不敌偏成长的基金,到了二季度末,这只产品规模只剩下10个亿出头。
对比一季度与二季度的持股明细,银行股、地产股均大幅减仓,取而代之的是贵州茅台、TCL科技为代表的消费、科技股。不过,这一数据截止6月30日,在最新的持仓中,银行股已被砍到“一股不剩”了。
为何看空银行股?赵赞的理由十分坚决,受政策和市场影响,上市银行的利润将出现前所未有的下降,这也从8月底披露的银行半年报数据得到了印证,而他早已在此之前彻底抛弃了银行股。
赵赞管理的偏价值基金并非孤例。
最近,另一位擅长周期策略的基金经理也向记者表达了回避银行股的观点。“银行股不能买的太早,银行股如果大逻辑上要启动了,可以买,否则要等待右侧,而不是左侧。”
对于公募基金而言,同时面对排名压力和投资人问询压力,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非常重要,如何让同样的仓位获得最有效的回报是一门艺术,持有它可能半年不涨,但其他的股票都涨上去了!
拒绝追高,承受价值“左侧煎熬”
“价值投资也许会迟到,但从不会缺席。”
这句时常被机构投资人奉为价值投资金科玉律的一句话,如今正考验着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左侧交易的耐心。
“做职业投资十余年来,今年上半年确实比较‘煎熬’”,面对财联社记者,泊通投资董事长卢洋坦言,今年高估值板块连创新高,而低估值的价值股却显得“萎靡不振”。
对于价值投资人而言,“好公司好价格”是最为重要的准则。而2020年以来的市场,在新冠疫情黑天鹅下,高估值的医药股、消费股,即便仅有一个空泛的概念,只要身处热门赛道,都能获得市场的持续追捧。
一家做酱油起家的上市公司市值一度超过6000亿元,几乎能买下两个万科……类似的估值分化与割裂在A股比比皆是,是价值投资理念错了?还是市场先生错了?这让坚守价值投资的投资者十分困惑。
卢洋坦承自己对“确定性”的偏好大于“可能性”,也使得自己多数时候只能赚到估值纠偏和确定性成长的钱,而常常无缘“享受泡沫”。今年以来,卢洋在多个场合表达对部分公司高估值的“看不懂”,但他在投资仍坚持自己的判断,逢低加仓以某龙头地产公司为代表的价值股。
但卢洋也为自己“固执”承担了外部的压力,上一次类似场景则是在2015年上半年,那时候也会接到客户的“质问”:“你怎么还不如我?你看我随便买一个都是涨停。”一方面,“拒绝追高”的他难以享受高估值继续飙升带来的净值上扬,另一方面,“左侧交易”布局价值股短期却拖累了产品的净值。
“最近一段时间,市场调整中风格切换会持续,但是高估值板块会形成长期的顶部,低估值大蓝筹板块则会接力行情持续强势,在下一轮指数上涨中成为领头羊。”9月15日晚,卢洋在其最新一篇《泊通周记》中写道。
在卢洋看来,这有点类似于2014年中期后的风格切换,当时也是高估值板块高得离谱,低估值板块低的离谱,最终在震荡调整中完成了高估值板块向低估值板块切换的走势。
不过,即便坚定看好风格切换终将到来,卢洋也没有将“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”去赌单边,而是采取“左手科技龙头+右手低估值顺周期”的杠铃轮动结构。在他看来,今年并没有出台类似于2008年的强刺激,经济和通胀回升的斜率较缓,货币政策也较难立刻退出,因此市场并不会立刻实现剧烈的风格切换,而是首先逐步趋于均衡在震荡调整中完成切换。
时至九月,市场所期待的风格切换依然“犹抱琵琶半遮面”,而在市场风格混沌未定之时,无论是迫于排名压力的公募基金经理,还是私募机构的管理人,都不得不坚守眼下的打法,至少阵脚先不能乱。
Copyright (C) 1999-20120 www.ahcar.com, All Rights Reserved
版权所有 环球快报网 | 联系我们:265 073 543 9@qq.com